Search


針對「如何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」,父母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
【1.物權觀念 】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針對「如何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」,父母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:
【1.物權觀念 】
孩子在幼兒時期會認為「眼前所有東西都是我的」。隨著成長,大人要開始教導物權觀念,包括:使用自己的餐具、自己的房間、自己的小盒子裝珍愛的物品。讓孩童越來越清楚知道家庭中的界線在哪。

當孩子更明白後,要開始教導抽象的物權概念,包括「地盤」及「所有權」的概念。

【2.地盤概念。】
到別人家中作客,就是到人家的地盤,舉止要比平常更禮貌。不能因為叔叔阿姨很親切,就不顧一切玩瘋。

【3.所有權概念。】
到別人家中玩,雖然孩童們一起玩,但要明白「玩具還是別人家小孩的」,要比平常更愛惜,態度要客氣。

透過這些學習,孩童的人我分際會逐漸清晰,自然較少故意侵犯別人。

【4.好好商量,用「借」的 】
小朋友還不大會說話就學習跟同伴一起玩。如果玩具所有權是對方的,玩到 一半對方如果耍性子,斷然要把玩具「收回來」,那麼要怎麼跟對方「說」呢?家長可趁勢教導孩子「如何好好商量」等互動技巧。

如果大人沒注意,孩童可能 「自行解決」:包括動手搶、起爭執。搶贏了,大人如果沒發覺,這種行為會被孩童歸類成「有效」,將一再重複,埋下蠻橫無理的種子。

【5.對等共享、輪流及等待】
公園設施如溜滑梯,是要排隊輪流、跟對方配合、避免爭先恐後。如果像盪鞦韆則需要等待,玩好了才換人。如果對方「長時間霸佔位置不肯讓出」,家長 可帶著家裡小朋友試著示範「如何好好商量」:先找對方家長、再找霸占的孩童好好說。

重點不在於能不能玩到鞦韆,而在於「示範商量的過程」。

【6.培養默契、模仿學習】
紅綠燈、抓鬼等團體遊戲,帶點競爭意味,重點在「團體遊玩的熱烈氣氛」。如果沒有默契,老是同個人當鬼、或為了爭執勝利而破壞規則,最後大家玩不下去。

大人不能放任「誰叫他跑的慢,活該一直當鬼」,不然老是當鬼的小朋友惱羞成怒離席,遊戲玩不下去,其他孩子也沒學會團體默契的重要。

【7.長幼有序、階級與倫常】
階級跟倫常是為了讓孩童能適應社會文化,所不得不採取的制式教育觀念:有時哥哥就是得讓弟弟、大的讓小的、強勢的讓弱勢的。

又如:班上假使有個輕度自閉學童,對於單一玩具(如校園裡的鞦韆)較執著,幾乎長時間霸佔,基於團體互助概念,其他同學平時多讓讓他也合乎情理。

另外例子:年長的優先(老大穿新衣、老二撿舊衣)、團體遊戲時,年紀大的當隊長、或男生禮讓女生先洗手,女生禮讓男生多吃塊蛋糕等。其中不必然有合理邏輯,但確實符合社會默契。

當資源有限,無法達到「所有人平等」,只能依據倫常,給予機會教育。但盡量要合乎理性,讓孩童有規則可循,避免「會吵的孩子 有糖吃」的錯誤印象。


本文節錄自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


Tags:

About author
劉貞柏醫師 台北榮總新竹分院主治醫師。 前元培科技大學醫管系講師。 前北市聯醫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。
身心科醫師撰寫的衛教推廣網頁。
View all posts